尼伊達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102|回復: 0

布袋戲的道具車[6P]

[複製鏈接]
發表於 2023-6-5 11:10:51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d1.jpg



「布袋戲」又稱「掌中戲」、「小籠」,而以「布袋戲」最為大家所熟知。「布袋戲」是以手掌操弄戲偶,故亦稱為「掌中戲」;稱「小籠」是為了有別於大籠的「人戲」;稱「布袋戲」是從戲偶的形狀、戲台的造型、裝戲偶的工具和演戲時盛裝戲偶的袋子而得名。台灣布袋戲雖由閩南泉州、漳州移民移入,但經過幾十年演師大量加入各種元素,已發展出台灣特色。早期台灣布袋戲雖歷經社會演變,也能充分發展出一套生存模式。圖中布袋戲車掛上國父和蔣公像,十足反應出「反供抗餓布袋戲」的時代背景。在40年代的戲棚車大部分還是使用牛車。後來逐漸改用三輪摩托車和小貨車。



d2.jpg



流動布袋戲台-早期一鄉之祭儀乃至一家之喜慶,例必演戲助興。為了神明誕辰演子弟戲,各街社里,逐戶鳩金演戲,酬謝神明,有人平時慳吝不捨一文,此時則傾囊以倒。彰化縣誌之風俗志云,村內之神廟,年節除香燈之外,例必演戲,動費多金,凡神誕喜慶賽願設醮,日夜演唱不歇。又說,正月初九日(玉皇誕辰),家家慶祝,前後數日,燈綵輝煌,演劇歡慶,城內外仕女,結隊觀戲,通宵達旦。光復後,這種演戲風氣並不稍戢,圖為50年代簡易的流動布袋戲台,此時尚為內外台戲的高峰期。



d3.jpg



傳統布袋戲偶較小,站在遠處的人看不清楚,所以約在50年代,逐漸有如圖中較大的人偶出現,這是金光戲的前身。當時戲班還保留了隨團樂隊,現在則大都由錄音機取代了。早期廟會時,一定有子弟戲的演出。子弟戲是由信眾出資邀請歌仔戲班及布袋戲班在廟埕演出,是當地民眾的重要娛樂。每次演出,觀眾滿山滿谷,連戲棚下和戲台邊都是小朋友。




d4.jpg



50年代,觀看布袋戲是農村重要的休閒活動。布袋戲的演出,通常以歷史或民間教忠教孝的故事為題材。圖中兩個戲棚正在拼戲,孩童索性攀爬上臨時搭建的木架,或蹲或站的看戲。正在演出的是台南邱育麟、邱明薪兄弟組成的正興閣布袋戲團,以及真五洲布袋戲團第二團。當時已使用比傳統大的戲偶;戲台搭在摩托三輪車上。

d5.jpg





d6.jpg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聯繫我們(客服中心)|尼伊達論壇

GMT+8, 2024-9-20 00:45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